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资讯

扬州市印发关于推进教育信息化“八大工程”的实施意见

2018-07-02 15:02:36江苏省智慧校园已读:3522

日前,扬州市教育局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智慧教育的实施意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扬州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实际,印发了关于推进教育信息化“八大工程”的实施意见。

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市“三通两平台”建设指标超过省平均水平,“优质资源班班通”覆盖率达到100%,“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覆盖率超过90%,省级教育资源服务平台覆盖率达到100%,基本建成扬州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建成一支适应智慧教育发展的专业人才队伍,全面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与扬州市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推动“互联网+”教育的融合创新,实现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支撑引领作用,开创扬州教育信息化建设新局面,形成具有扬州特色的智慧教育发展新模式。八大工程任务具体如下:

基础环境提升工程。进一步提高全市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充分利用已建成的扬州基础城域网络,多方合作,积极构建万兆以上带宽互联、支持多网络应用的扬州教育智能网络系统。市、县、校三级教育网络通过江苏省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与江苏智慧教育云计算服务平台实现高速互联互通,中小学校教育城域网接入带宽实现千兆到校,百兆到班。学校主要教学场所实现无线覆盖,教室多媒体教学设备等信息化设施能够满足广大师生个性化、智能化的学习、教学、研究和专业发展需求。2017年全市20%以上中小学校信息技术装备标准达到省Ⅰ类要求。到2020年,全市100%学校达标。

智慧校园建设工程。建设涵盖智慧环境、智慧学习、智慧服务、智慧管理等内容的智慧校园,促进学校积极应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网络、增强现实、云计算、普适计算等新技术,利用智能手机、游戏化学习、智能机器、3D打印等新手段,支持翻转课堂、慕课、泛在学习、移动学习、STEAM、创客教育、思维训练等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建设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管理服务平台,为学校提供行政管理、学生管理、设备管理等应用服务。2017年全市建成智慧校园50所。到2020年,全市60%的学校建成智慧校园。

智慧课堂建设工程。积极推进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开展智能化信息生态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试点,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在中小学“e学习”试点基础上建设智慧课堂示范校,以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深度融合为目标,从课堂寻找突破口,以提高课堂效率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出发点,促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变革,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等方面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基础教育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2017年全市建成智慧课堂示范校20所。到2020年,全市20%的学校建成智慧课堂示范校。

优质资源共享工程。积极探索教育资源建设机制,通过汇聚、自建、共建、引进、购买、合作等多种形式,加快建成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库和自主学习资源库。充分利用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和网络学习空间,向全市特别是经济薄弱地区和农村学校进行优质资源免费推送。各县(市、区)教育局要积极构建县区级教育资源中心,学校要加快校本特色资源库建设,共同搭建市、县、校三级架构的资源体系。整合扬州同步课程网和扬州教育资源网,融合各类终身学习软硬件资源,建成安全、便捷、高效、易用的智慧学习综合服务的“教育云学堂”平台,支持手机、平板电脑、数字电视等多终端,将学习由学校延伸至家庭和社会。到2020年,建成扬州“教育云学堂”,满足广大师生对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多样性的需求。

智慧教育云建设工程。积极推进扬州教育云与“云上扬州”的对接与融合,提供满足云服务内容的海量数据存储空间,不断丰富教育城域网应用系统。到2020年,以扬州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重点打造教育数据中心,教育教学平台、教育资源平台和教育管理平台,做好数据异地互相备份,增强系统安全稳定性、提高服务及时性。建成市县协同和数据共享的统一教育云平台,积极对接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开展数据挖掘,加快应用各类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覆盖全市教师、学生及办学条件等教育数据的基础数据库、应用支撑平台、数据交换平台。开展教育大数据的监测、挖掘与分析,推进教育管理和决策的智能化、精细化,以信息化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完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各级各类学校校长和教师、专业技术人员的信息化能力培训制度。强化教育信息化领导能力、应用能力、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能力培训,并将其纳入教师、校长考核评价体系。开展教育管理人员教育技术和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提升信息化规划能力、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促进教师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技术与安全培训,提高教育系统的网络安全意识,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和水平。各地各校要制定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培训目标,在教学以及管理方面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的作用。到2020年,培育一批智慧教育名师、创新团队、名师工作室和数字化学习社区。

网上结对深化工程。深入推进城乡学校网上结对工作,进一步创新工作举措,力求在网上结对的内容、形式、载体、成果和机制等方面有新的突破。持续保持全市中小学校网上结对巩固率100%,重点发掘和打造一批有典型意义、示范作用的结对先进学校组。加强自动录播、高速无线、智能信息终端等数字手段应用,借助城乡学校网络教研平台,推广教育信息化先进应用成果。强化城乡学校网上结对管理机制,开展更高水平、更具特色的城乡学校网上结对工作,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网络安全建设工程。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组织领导体系,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一把手责任制。规范学校网络与信息安全准入要求,推动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立多层次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防护体系和数据容灾机制。建立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制定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提高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能力。配置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设备和软件,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使用,推动软件正版化,构建可信、可控、可追溯的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防护环境。

63358102942927412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