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教育信息化以“智慧教育”建设为重点,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变革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未来,将是移动互联网普及应用、云计算、大数据、云服务技术大行其道,苏州教育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针对苏州教育信息化的成果和未来发展,记者专访了苏州市电化教育馆馆长顾瑞华。
记者:苏州教育信息化起步早、发展快,在全省都名列前茅,请您介绍一下近五年苏州教育信息化所取得的成果?
顾瑞华:从2013年,苏州市政府印发了《苏州市教育信息化五年行动计划》,当时我们和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签订了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合作的框架协议。2016年,全省的智慧校园的示范工程开始启动。而早在2014年,我们苏州就率先启动了智慧校园示范校的试点工程。同年,我们和中央电教馆签署了国家教育云的示范合作协议,而这个项目在全国普遍推广是今年。2016年,我们成立了苏州华中师范大学研究院,初步搭建了一个高校、政府、企业、学校的UGBS的教育信息化创新框架,形成了苏州教育信息化发展新模式:“四代同堂”,即研究一代,试点一代,推广一代和普及一代的发展之路。
下面我们用一组数据来具体说明“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取得的成果。
全市建成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未来教室7000多间,高品质独立网站689个。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完成了校校通优化工程和教育城域网的二期改造。全面升级了苏州教育城域网的中心核心设备和主要的宽带,全市所有学校拥有了100兆以上的光纤。市教育信息中心和区县教育信息中心实现了千兆互联,直属学校实现了千兆互联、万兆业务基础建设,同时对网络实施了安全等保制度。
E卡通发放总量79万多张,目前使用数在40多万张。学生可以凭这张卡免费乘坐公交、地铁,借阅图书。2014年底,教育E卡通和市民卡实现了融合,增加了市民卡的功能。
关于公共服务平台的转型升级,苏州在2012年就率先在全省推广公共服务平台,到目前为止,我们添加了微课资源、名师课堂,整体推送了1.2万节的优质教育资源,访问量居全省首位。
未来教室的大力推进,始于2013年。2015年成为市政府的实事工程。到目前为止,全大市已经建有364间未来教室。
在师资培训方面,有一组数据可以充分说明苏州教师教育信息化水平和素养。在教育部开展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2015年,苏州共获得部优课320节,在所有部优课中,我们所占的比例是2.6%,是全国地级市平均数的13倍;2016年,苏州共获得部优课690节,在当年所有部优课中,苏州所占比例是2.5%,是全国地级市平均数的12.5倍。这组数据充分说明了苏州教师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应用成果。以前,我们谈到教育信息化的衡量标准之一是一个学校的信息化领头人,之后,我们渐趋以团队的水平作为衡量标准之一。
推进智慧校园示范校的建设,这是我们今后大面积提升苏州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的一个重要举措。我们在2014年启动,遴选了30所学校作为智慧校园示范校的实验学校。三年的时间,我们以“一校一特色”的方式呈现给大家,我们希望通过智慧校园示范校的建设,把他们作为一个范本,由他们来引领苏州大市各级各类学校,从而整体推动苏州教育信息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记者:苏州市教育局将建设苏州线上教育中心(未来学习中心),您作为苏州市电化教育馆的馆长,您怎么理解线上教育中心(未来学习中心)?
顾瑞华:这是市教育局的综合工程。苏州有着很好的教育信息化的基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正在对教育产生革命性的影响。苏州已经步入了新一轮的优质均衡发展的新阶段。因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资源优质、渠道多样、简单易用的互联网教育服务将成为政府创新教育公共服务的一个重要渠道。使更多的名校、名师服务能够通过网络来惠及全市学生,有效回应老百姓最关切的教育民生诉求。由此,苏州提出了筹建苏州线上教育中心(未来学习中心)。我们之前的信息化项目更多的是服务校内、课堂内,而这个中心将打通校内外,更多地服务校外、课堂外。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资源。苏州对这个中心有个基本定位——“名师”、“全过程”、“全免费”。希望通过这个中心来统筹全市的名优教师资源,来贯通线上、线下与课内、外的高度信息化、智能化、个性化的网络学习平台。
计划通过分布式的部署方式来实现区域之间的共建共享。比如苏州市级作为一个资源的共享中心,同时具有数据的汇聚功能。各县市区都进行分布式的部署,资源分布在各个县市区。最好的资源集中在市一级,市级的资源与各个县市区共享。
这个中心的终端出口可以是手机,也可以是有线电视、平板和电脑,由此满足不同类型的学生与家长的教育需求。中心将覆盖全大市150万的教师、学生和300万的家长。
记者:苏州线上教育中心(未来学习中心)都有哪些功能呢?
顾瑞华:初步设想有四个功能。
第一,名师的精品课程。通过我们这个中心来汇聚全大市、各学段的特级教师、名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名师资源,以及我市“一师一优课”的获奖资源。通过这些资源来投放到中心的平台上,让学生可以全时段、免费学习全学科课程。确保为每一个有需求的学生提供最及时、最优质的名师课程。
第二,名师的在线学习辅导。当学生在获取这些资源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会遇到一些问题,这时,最需要的是有个名师在线辅导。通过市场上一些成熟的模式和苏州实际,我们设计了这样“名师+任课老师”模式在线答疑,并建立一个线下的答疑中心。既有线上,又有线下,确保学生诉求能够得到及时反馈,保证中心良好运作。
第三,在线学习行为数据分析。通过中心后台的记录下的在线学习和互动操作行为、思考的痕迹和学习进度,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各种学习过程的生成性数据的伴随性收集,并通过分类呈现和综合分析,对数据进行个体纵向、横向对比以及群体的归类分析,以科学实证的大数据分析来真正做到全样本掌握每一个学生完整的学习情况,得出学生认知情况和对应的需求,有效地加强学习的科学化以及针对性,为个性化学习从不同层面提供支撑。
第四,优质课程辅助资源。围绕这些精品课程投放相应的教学课件、同步学案和试题练习,为学生搭建一个知识的脚手架。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自学。通过这个“脚手架”不断地攀升,建立“自己的房子”。这是一种更高层次、更有效率的个性化学习。中心建成之后可能会有更多的功能呈现。
记者:最后,想请您展望一下苏州教育信息化的未来。
顾瑞华:“十三五”,苏州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这也是机遇。一方面我们要满足不断增长的流动人口子女享受公平教育的同时必须整体提升苏州教育的整体质量;另一方面,我们面临的教育对象变化问题:一个是大量的、外来的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另一个是“E时代的原住民”的比例越来越高的问题。
“十三五”期间的教育信息化应该紧扣教育现代化,围绕“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这条主线,依托智慧苏州的城市建设,以“应用即建设”的理念来推动苏州智慧教育,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泛在学习应用环境。刚才我们提到的线上教育中心(未来学习中心)就是一个泛在的学习环境。
在未来,我们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通过基础环境建设,推动新一轮的应用、融合、创新,全面实现学校管理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培育形成全面、公平、优质、适切的苏州教育常态发展。
“十三五”期间,苏州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的路线将是“空间+连接”、“应用+融合”、“数据+安全”。
“空间+连接”是通过进一步建设智慧校园和未来教室、未来学校包括微软的未来学校等项目,来优化和释放现有的学习空间和课堂空间。在同一空间开展更多的面对面交互或物理空间限制。这是“人人通”更高一个层次的建设和发展。
“应用+融合”是构建智能化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加快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中的深层应用,为大幅度提升教育质量提供更大的空间。
“数据+安全”,是在教育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做好对接工作,包括和地域信息的数据对接,最现实的就是和人口库(公安系统)对接,这也是苏州市“城市大脑”发展的一个需要。通过这些,形成各级各类的数据。有了数据,我们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数据的安全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提高应对网络攻击,网络入侵和防范、预见能力,从而保障苏州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任务,我们有这样几项。
一是依托“十二五”的网络基础,来推进无线教育城域网的全覆盖工程。没有无线是做不到“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泛在学习应用环境的。无线教育城域网项目我们已经通过调研、完成方案,进入理想阶段了。我们希望每一个孩子,特别是贫困、农村、流动、民工子女能够共享“互联网+”的教育成果。“未来学习中心”为什么有“名师全过程、全免费”这样一个的核心理念?这就是为所有的孩子考虑的。二是依托互联网云存储来推进“教育云资源”中心的建设。刚才我们讲的“市级的共享中心”和“市级的数据汇聚中心”,这些都是通过网络云存储来保证最优质的资源给每一个需要的学生享受到。三是依托互联网的云服务来推进苏州教育大数据的工程。“线上教育中心(未来学习中心)”中提到的苏州有个市级“数据汇聚中心”,下设县市区级的“数据汇聚中心”。这个最终的数据是每一个学生的数据,这些数据能够从不同的层面(比如学习数据、行为数据、健康数据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数据人,给每一个学生画“数据像”,给他们的分班、升学、就业等作自我选择的依据。四是依托互联网的大数据来推进苏州智慧教育的持续发展。前面提到我们要通过30所智慧校园的建设来做为“一校一案”引领示范,下一轮我们要深入推进,我们内部称为“两通三平台”的建设。此外,我们将启动教育分析师的培训工程。大数据时代的老师,教育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应该是他的基本功,将教学和数据有效结合起来,从“知识的打包员”变成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和“引领者”。五是依托STEAM课程来推动苏州的创客教育工程。这个苏州已经启动了,比如机器人考级、创客的培训等。我们所倡导的不是作品的展现,更多的是实现创意的共享和螺旋的上升。六是依托网络的新技术来推进智慧教育环境安全工程。2016年数据表示,北京网络一年被黑客攻击的次数是2.6亿次,苏州排名第二,为1.6亿次。苏州的教育信息化应用越广泛,意味着你被关注的越多,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网络安全工程必须重视,我们将结合《国家网络安全法》出台相应的网络安全实施方案,保障苏州教育网络的安全,为苏州教育发展保驾护航。
编后语
技术不断发展的当前,教育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互联网+”、慕课、在线学习、大数据等名词也炒得如火如荼。《苏州市教育信息化五年行动计划》明确:苏州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已从“投入驱动”进入“应用驱动”的阶段,用智慧校园促进资源配置方式变革;用未来教室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用苏州学堂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用数字治理促进教育管理方式变革。“教育信息化带领苏州教育现代化”是苏州教育人的使命与责任。